曾經,我也是一位氣候變遷懷疑論者

氣候變遷

關鍵字

曾經,我也是一位氣候變遷懷疑論者


文/Tony Yen (媽盟特約撰述)​

在自詡能源與氣候教育做足功課的台灣,這是如何發生的?

2020年國中會考在上週末舉辦完畢,和我同屆的幾位好友不禁感嘆10年如此匆促過去。

在今年會考自然科中,和能源轉型或廣義的人為氣候變遷勉強沾到邊的題目,只有底下這一題:


社會科則完全沒有相關題目;反而是英文科出了一道題組:


這引起了我的懷舊情緒兼好奇心理:十年前我考的那場「基測」,相關題目出現的頻率又是如何呢?

當時自然科確實考出了兩題「擦邊球」:這些題目只對溫室氣體的性質和歷史趨勢做提問,但沒有直接將之和人為氣候變遷做連結;這在部分氣候變遷懷疑論的理論中是足供利用的論述破口的(注)。當然,題目中也完全沒有討論解決氣候變遷的有效無悔手段(發展綠能、提升能效與節能、抑制化石燃料產業鍊)。其他科目則完全沒有能源氣候相關的題目。

(注:為避免任何誤會,有必要在此澄清,我並不認為這些題目出題者同意這些懷疑論的論點。)


我之所以這麼在意這樣的事情,是因為時至今日,我依然無法完全面對自己在國中曾經是氣候變遷懷疑論者的事實(福島核災前我也擁核,當然不是基於氣候因素,只是沒有具體想像過相關風險罷了;所以或許可以把國中的我想成少年版的陳立誠?)。在國小時,看過不願面對的真相,所以對於溫室效應原理和溫室氣體種類也略知一二,但國中時就是無法相信人類造成的排放會有那麼多的影響。

影響我當時認知的關鍵是麥克‧克萊頓的《恐懼之邦》。麥克‧克萊頓的書,當時班級導師常做推薦,包括《危基當前》、《時間線》等等;當時的班導因為是歷史老師,對於《時間線》描述中古西歐的真實度還讚譽有加。所以當我讀《恐懼之邦》時,基於月暈效應,也把其中各種經典老套的懷疑論論點照單全收了。這就好像一個熟悉美國工會史、健保漏洞的觀眾,在看到Micheal Moore近期的偽紀錄片《Plant of the Humans》後,也會因Micheal Moore以前的良好聲譽,而開始跟著懷疑綠能會不會比化石燃料骯髒吧。

(注:為避免任何誤會,有必要在此澄清,我的班導當時並沒有直接推薦《恐懼之邦》給我,那是我們家裡自己借來的。不過或許值得一提的是,該書譯者是洪蘭,她當時還煞有其事為其做譯序。)

那麼我當時到底是支持甚麼樣的懷疑論呢?九年級下學期、基測倒數75天左右,生活科技課播放了當年盛極一時的氣候變遷紀錄片《正負2度C》。在班導當時要求撰寫的日記上,我列舉了氣候變遷懷疑論常見的論點反駁之:

  • 不應該把所有極端天候事件跟人為氣候變遷做直接連接。(這論點原則上正確,但懷疑論者似乎正在做另一種極端的論述:所有的極端天候事件都和人為氣候變遷毫無關聯!事實上,人為氣候變遷對天氣極端天候事件的影響是可以被量化研究的。)

  • 二氧化碳過去兩個世紀不過上升幾個ppm而已;《恐懼之邦》的比喻是,假設大氣是一座美式足球場,二氧化碳濃度在過去幾世紀只往前移動幾英寸而已。(但氣候物理模型的模擬結果,這極小量的濃度增加就是會造成嚴重結果。)

  • 氣候變遷的長期趨勢仍不明顯:1940年代到1970年代全球均溫是下滑的。(這主要是當時空氣污染對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剛好有拮抗作用所致;時至今日,人類碳排量加倍、各地對空氣品質要求也加強,這樣的事情便不可能再發生。)


附帶一提,我九年級一整年都擔任地科小老師(現今想來慚愧至極)。

現在的我,當然已經不是氣候變遷懷疑論的支持者了。根據晚近的科學證據,對人為氣候變遷我目前的理解是:「人為氣候變遷的危害多寡,是和接下來氣候行動的速度和強度直接相關的機率問題。確實存在RCP8.5那樣世界末日般的浩劫情境,儘管機率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只要我們確實發展綠能、提升能效與節能並抑制化石燃料產業鍊,人類仍有很大的機會能將相關危害控制在社會整體可安然度過的程度。而相較於已經存在、但尚待大量投入的技術,這中間需要的政治經濟改革,將更重要。」

我或許可以行文至此,接著以嘲笑氣候變遷懷疑論者只有國中生程度作結。但這麼做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對我(以及對所有台灣人)來說更重要的是,釐清為什麼我的氣候變遷懷疑論論點可以這樣存續至高中,卻在國中階段沒有被其他訊息有效挑戰。

或許升學考試裡缺乏能源轉型和人為氣候變遷相關的試題,是個可供參考的提示。台灣是人人都贊同針對氣候變遷要有所行動,但對積極的氣候行動不曾廣泛且真切地支持的地方。投影到教育現場,就變成一個各科都會在章節末尾擦點邊、偶爾在課堂上放部紀錄片、但在家長師生真正關心的升學考試裡,不曾認真討論的議題。人為氣候變遷?能源轉型?那是茶餘飯後、或者遇到外國人時的政治正確,卻絕不是生命中值得審慎對待的課題。

如此一來,一個國中生當然可以不被挑戰地持續保有氣候變遷懷疑論的觀點,就這樣持續到升上高中。或許如果不是福島核災後遇到一些環保團體、高三參加地科能力競賽,而開始認真研究相關資訊,他可能到現在還是會保有那些觀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