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的綠色振興:能源轉型對總體經濟的正面影響

能源萬象

關鍵字

後疫情的綠色振興:能源轉型對總體經濟的正面影響


文/Tony Yen (媽盟特約撰述)​

隨著COVID-19肺炎疫情的持續,世界各國的能源轉型智庫和研究機構近期紛紛提出各種「能源轉型和經濟發展並行不悖」的報告,以避免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甦犧牲更長遠的氣候議題。這些聚焦在能源轉型總體經濟學層面的分析,對於想以能源轉型跟經濟發展的相關性來倡議綠色振興的人們,具有高度參考價值。


全球趨勢)能源轉型對全球總體經濟的影響

IRENA四月的發布的《Global Renewables Outlook: Energy transformation 2050》裡,勾勒出他們對2050年全球能源轉型的想像(「能源轉型情境」):全球用電在2050年將有86%由再生能源供應、最終能耗則有66%由再生能源供應。


在這樣的能源轉型情境裡,相較於參考情境(「已規劃能源情境」),全球就業人口到2050年會增加0.15%,其中綠能產業的增加量(能源轉型的「毛效應」)最多;考慮到化石燃料等其他產業的就業損失,能源轉型對整體就業人口的「淨效應」是毛效應的40%左右。

IRENA評估能源轉型情境對全球總體經濟的淨效應

 

IRENA評估能源轉型情境對全球能源部門的毛效應


對不同地域來說,前述的毛效應和淨效應也有所差異。再生能源在2050年的能源轉型情境中,將提供4200萬個就業機會,其中1500萬位在東亞;然而考慮整體經濟的話,歐洲則是(相較於參考情境而言)就業增加率最高的地域。

 


澳洲個案)基礎工業低碳轉型:潛力十足  但需顧及部分地區就業結構

我們之前的文章已經說明,基礎工業的低碳轉型可能會遇到的挑戰與因應方式;最近Grattan Institute的一份報告則詳述煉鋼和製氨流程低碳化在澳洲的可行性和社會經濟效應。

由於高碳排產業的員工相比其他職業,比如教育、零售等服務業高,將這些部門的員工移轉到其他職業時,就可能面臨薪資減少。其結果是,高碳排產業勞工佔比較高的地區,在去年聯邦大選時投票偏好更有機會由工黨(較支持氣候政策)轉向保守派聯盟(在聯邦層次上的綠能政策消極不作為)。


有趣的是,這份報告提到的工黨政策在聯邦層級(整體氣候政策和全國就業與經濟發展)和地域層級(更需要關懷地方煤礦工人)的政策衝突,在保守派聯盟內部也有看到-南澳州雖然由保守派的自由黨執政,但近年綠能大增,養成絕大多數支持能源轉型的人口;因此該州成為保守陣營中氣候能源政策最積極的地方、也恰和該黨聯邦層級的政策出現衝突。

雖然提及了前述的地方與中央的潛在衝突,然而報告也指出,燃煤產業前景充滿不確定性、且長期來說注定會衰亡。「澳洲政府必須對高碳產業工人們誠實:保護高碳排就業機會免於外在力量的持續嘗試,注定失敗。」另一方面,部分高碳排產業的製程低碳化後,勞動力需求有機會大增;因此高碳排產業工人在能源轉型後,仍可以移轉到薪水條件相似、但已低碳化的基礎工業當中。低碳鋼體業、航空用生質能、低碳製氨產業是其中最有潛力的乾淨就業機會。


低碳經濟振興計畫指南:怎麼做會更有效?

回到疫情仍肆虐的當下,振興計畫應該如何設計,才能良好第發揮前述能源轉型對總體經濟的正面效益呢?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近日發表的報告便指出,針對COVID-19疫情的經濟振興計畫將持續數月甚至數年,而這個時間軸也剛好是全球能否滿足巴黎協議(世紀末增溫不超過1.5至2度C)的重要轉捩點,將氣候觀點導入振興計畫十分重要。

因此,政策規畫者在設計綠色振興時,必須同時留意四項指標:振興方案的社會經濟性效益、振興方案的氣候效益、振興方案產生經濟復甦效果的速度、以及振興方案產生減碳效果的速度。

事實上,根據麥肯錫的報告,歐洲如果根據這四項指標,導入充分的低碳振興計畫,則公私部門投資750億到1500億歐元於低碳技術後,將能促成100萬到300萬的額外就業人口以及1800億到3500億的附加價值毛額增量,並在2030年達成15%到30%的碳排減量。


在所有可行的低碳振興計畫中,麥肯錫指出12項在社會經濟和減碳量能上最具成本有效性的方案,包括:改善工業能耗效率、建造碳捕捉基礎設施、改善能耗效率的房屋翻修、建置智慧房屋、強化電網、擴充儲能設施、加速風能與光能的建置、加速LED街燈普及率、擴充電動車充電網、公車快速轉乘和輕軌計畫、擴充電動車製造、發展主動運輸的基礎設施(如自行車道)。這些方案單位投資造成的附加價值毛額增量,最少都是2倍起跳,每百萬歐元能創造的直接、間接與額外促成的就業機會,則大約15到25人(做為比較,報告提及歷史上,公部門每千萬歐元在清潔技術的投資,能增加75到77個直間接就業機會,而對化石燃料產業的投資則僅能增加27個就業機會)。


從以上這些報告當中我們可以看出,能源轉型對於總體經濟絕對是有正面影響的,尤其在後疫情經濟復甦的階段更是如此。能源轉型也因此成為各國接下來設計經濟振興計畫時,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