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接不如期興建對備用容量的影響是6%還是2.4%?

能源萬象

※封面圖片源自網路

 

三接不如期興建對備用容量的影響是6%還是2.4%?


文/Tony Yen (媽盟特約撰述)

筆者前幾天在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的文章〈三接在桃園興建與否對能源轉型的影響〉得到一些迴響。其中,因為文中說明三接替代方案的代價主要是減煤期程而非供電裕度,和目前官方論述不盡相同,自有一些讀者前來詢問,故筆者撰本文做一些觀念澄清。



三接不建影響備用容量6%立論的(不)合理性

經濟部「三接不如期興建將影響備用容量6%」的說法,係假設大潭燃氣電廠的供氣有輸氣等等限制,使2024後新增機組無氣可
用,因此計算備用容量時其將這些機組排除,故得6%之數字。

但興建完成、可正常運作的機組,在計算備用容量時為何可以完全排除,是筆者觀看此一論點的一大困惑。畢竟就算假設經濟部所言的輸氣限制為真,只要事先知道大潭電廠無法所有機組同時上線此一資訊,一個正常運作的台電就不可能主動製造出「大潭電廠所有機組必須滿載」此種情境;透過歲修排程本就能讓機組的故障發生機率下降、下線的時程錯開,有了新的燃氣機組應該只會使這樣的排程裕度增加,很難想像這些機組對備用容量會完全沒有貢獻。

當我們聚焦在經濟調度的時間尺度裡,這些燃氣機組顯然仍可有備轉容量價值。即使在經濟部所言的輸氣限制底下,真要提升備轉容量也會有「大潭電廠既有機組不滿載發電,分配一些燃氣給新機組中的氣渦輪機組,使其隨時待命」之類的調度方式可選擇;很難想像台電會因為沒有三接就決定把新蓋好的燃氣機組完全晾在一旁。而所謂的輸氣量限制也極有可能是動態限制式,如果夏季殘載尖峰發生的夜間7點前後有一定程度的裕度可以額外供氣給大潭電廠的新機組,電力系統調度上當然就會有額外的彈性。



本次爭議可看出學界檢討備用容量計算方式的緣由

從前一段的說明,筆者推測「三接不如期興建對備用容量影響2.4%」可能是台電內部經過比較嚴謹評估後得出的數字,較為合理(但詳情為何,仍需還原當時語境,才能知曉)。不過如果要問筆者個人的學術意見,這6%還是2.4%的爭論,反映的是定律、單項加減式的備用容量計算,在討論供電可靠度時的不合理性。

雖然說這樣的不合理性在討論再生能源的容量價值時最明顯(注1),在這一案例中還是可以看出:如果重點是負載損失的機率和程度,為什麼要執著於個別機組容量價值的加加減減,而不直接以全系統預期負載損失(loss of load expectation)之類的序率型指標衡量我們電力系統的可靠度呢?這是一勞永逸避開永遠吵不完但卻總是隔靴搔癢的「15%備用容量」的直接方式之一(注2)


注1:比如一座綠能電廠和一座儲能系統同時在線上的容量價值會大於各自單獨在線上的容量價值的加總,但現行的備用容量計算上顯然只能用後者處理。)

注2:很顯然地使用序率型供電可靠度指標不會使缺電與否的相關爭論停止,但至少自此以後我們的討論可以真正聚焦在「是否會缺電」這件事情上。另外學界檢討備用容量計算的聲音中其實有其他方法學的提案,但序率型指標是筆者個人較為支持的方案。)



以過時能源論述辯護政策  只會在擁核公投中適得其反

如同筆者前一篇文章所言,此次藻礁公投結果確實可能牽動到台灣能源轉型的短期減煤進程;這是公投支持者在假設公投通過、提出相關替代方案時,所應認知到的可能代價,也需要認真討論應對之道。

但相對地,反對公投者如欲替既定政策辯護,也應避免重製反對能源轉型者常見的傳統電力系統論述;除了本文提及的過時供電可靠度指標以外,將公投視為核四與三接、核能與燃氣之間的抉擇,顯也不妥。畢竟藻礁公投能否順利連署達標,仍有變數,要求核四續建的擁核公投卻是千真萬確會發生的,現在試圖將缺電、核電和藻礁公投綁在一起討論,未來只會適得其反,在擁核公投中反過來被利用;從而,反對藻礁公投而支持能源轉型者複述這些論點前,亦當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