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綠能又不要核廢料-德國擁核政客的最後一搏

核能議題

關鍵字

※封面圖片來源

不要綠能又不要核廢料-德國擁核政客的最後一搏


文/Tony Yen (媽盟特約撰述)

在某個國家,反對黨執政的地方政府長年阻擋當地風能發電發展、喊著核能電廠要延役卻又反對接收核廢料、要求別的地方供給更多能源卻反對接給自己的輸電網,儼然能源轉型進程的巨嬰。

雖然這些場景在台灣也似曾相識,但今天我要講的是德國巴伐利亞邦首長Markus Söder以及他的擁核夥伴們(包括同黨的基民基社聯盟、擁俄排外的另類選擇黨等)最近在德國3部核能反應爐準備停機前,試圖讓它們延役的最後嘗試。



兩種續用核能的方案

目前支持德國核電廠年後續用的討論,區分成兩種意見:一種是延展使用(Streckbetrieb),讓機組預先降載以在年底以後繼續使用核電廠,直到燃料棒用罄後停機,這類似於我們核二廠一號機去年三月到六月的運轉方式,可能可以使部分機組延長使用數個月;另外一種極端的聲音則要求延長3部運轉中核能機組的運轉執照數年,變成正式的換照延役(Neugenehmigung)。

第一種聲音比較能引起德國社會共鳴[註1],甚至有部分綠黨和社民黨黨員已經表示緊急狀態下可以考慮此方案。至於今年冬天是否屬於所謂的緊急狀態,還要待月底聯邦氣候與經濟部(
Bundesministerium für Wirtschaft und Klimaschutz)第二次壓力測試做定奪後方能知曉。

相較之下,第二種聲音顯然不切實際,也沒有獲得德國社會主流民意的支持,卻也是Markus Söder等政客的立場。近幾日,為了宣傳基民基社聯盟在主持非核政策10年之後,對於核能重拾的熱愛,Markus Söder跑去參觀即將停機的核能機組、聯邦議會黨魁Friedrich Merz則公開呼籲綠黨應該考慮「包括核融合」在內的核能技術以度過今年冬天-顯然在基民基社盟的政客眼中,淨發電量大於零都還很困難的科幻技術比加速設置風光機組更可行。

烏俄戰爭造成德國燃氣取得的困難之後,基民基社聯盟不思過去16年執政期間阻礙地方上風能發展、改變躉購費率制度造成太陽能產業一度崩壞、和俄國合作開發燃氣輸氣管北溪二號的種種失策,反而將3部計畫在年底除役的核電廠視為一切問題的解答。這種不顧現實可行性的政治作秀,在台灣的能源政治中固然常見,能夠進入德國政治界的主流討論倒也新奇。



延役德國核電廠真有可行性嗎?

然而撇開3部核反應機組對德國供氣危機杯水車薪的影響 [註2],它們真能延役嗎?根據聯邦環境、自然保護、核能安全暨消費者保護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Umwelt, Naturschutz, nukleare Sicherheit und Verbraucherschutz,下簡稱BMUV)先前一份報告[註3],不論是短期性延展使用還是長期性換照延役,都將遇到一定程度的法律和安全問題。

首先,根據BMUV的報告,原子能法(
Atomgesetzes)明定的停機時間點,限制了3部運轉中核能機組的發電資格(Berechtigung zum Leistungsbetrieb)時限,因此3部核能機組在今年12月31日以後即喪失發電資格。

那麼,希望核能機組延役的聯邦議員是否僅只需要修改原子能法,將3部機組停機時間點延後,便可延長它們的發電資格時限?BMUV的報告持否定意見,因為3部核能機組上一次階段性安全審核(
Periodischen Sicherheitsüberprüfung)系2009年,已逾10年以上;在德國法規中,只有宣布3年內停止發電的核能機組,才不需要進行每10年一次的階段性安全審核。因而,任何核能機組發電資格的延長,皆應視為換照延役,需重新進行階段性安全審核。

BMUV在報告中指出,進行階段性安全審核並完成必要的額外檢修後將花費大量時間與量能-即使是相關業者也明確表示,當安全性分析的標準降低和/或額外檢修可被規避,核能機組的延長才有合理性。這代表業者可能不願意承擔換照延役下額外增加的核安風險,使機組運作業務部分改由政府負責。這也將需要額外的政府組織和人事調度量能方能達成。

最後,報告指出核能機組的換照延役將會增加需要處置的高階與低階核廢料。目前,核廢料的暫時與最終處置的總量計算、處置申請和責任移轉程序已近完成,換照延役後增加的高低階核廢料會改變核廢處置的風險與成本,相關項目必須重新盤點。額外地,以2022年全面非核為前提尋找最終處置場址的社會共識若被打破,最終處置場址的尋求過程可能要從頭來過,屆時將更加困難。



失焦的能源政治討論

由於德國非核展綠的能源政策在過去20年引起極大討論,當下歐洲能源危機的討論被不成比例地聚焦在3座發電量佔德國電力約5%的核能機組上;然而德國燃氣需求大多做為工業或供熱用途,入冬之後對電力系統的影響其實較為次要。相反地,仰賴核能、高度電力化的法國由於機組狀況不斷,入冬之後供電壓力可能更大,彭博甚至用「巴黎面對比柏林更冷、更黑暗的冬天」為標題寫了一篇報導[註4]

法國核能機群的系統性困境、以及烏俄戰爭過程俄軍展現的核能恐怖主義[註5],自然也在德國當前能源政治討論中持續發酵。然而真正的問題或許是,這樣倒退20年般的激情討論,在早已劇烈改變的德國能源地景中,是否值得?說到底,3部核能機組的發電量究竟有多重要,值得分散整個國家的注意力?到頭來這些天方夜譚般的長期續用核能提案,是否只是一個去年失去政權的政黨,為了吸引抗議票所做的大型政治表演?唯一確定的是,正如所有關於核能的辯論一般,真正應該被大力討論的再生能源,在這一波攻防中反而退成新聞中的次要角色。



附註

[註1] 近期民調中,約15%民眾支持3部機組如期停機,四成民眾支持延長使用核能機組數個月,僅四成民眾支持長期使用核能。必須指出的是,與高度爭議性的核能延役相比,「加速發展風能」獲得更明確的支持(認為正確:82%、認為錯誤:15%)。

[註2] 根據相關能源系統模擬,3部機組在極佳的情況下也只能彌補德國1%的燃氣需求

[註3]
https://bit.ly/3SAxGDS

[註4]
https://bloom.bg/3A600a4

[註5] 比如佔領Zaporizhzhia的俄軍便將其作為軍事基地,同時在電廠四周裝上地雷,揚言一旦戰況失利就會破壞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