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峰填谷」有甚麼用? 談談居家能源管理對家戶以及區域配電網的效益

能源萬象

「削峰填谷」有甚麼用?
談談居家能源管理對家戶以及區域配電網的效益


文/Tony Yen (媽盟特約撰述)

如果你有機會去國外看他們的能源展覽,可以發現很大一部份都是在討論居家能源管理的服務。至少這是我之前在慕尼黑參展時得到的印象。

在能源轉型進入正軌的國外,鼓勵家戶自發自用已經成為很重要的課題。許多地區也已經開始討論,怎麼透過居家能源管理,改善配電網的電力品質,提升再生能源併網容量。這其中很重要的觀念,便是要鼓勵抑制居家淨負載。底下我們舉一個筆者在「智慧電網」課程中操作的模擬案例,來討論這種能源管理策略的正面貢獻。

模擬個案簡介:居家太陽能板X熱泵X儲熱系統

我們模擬的案例是一棟在德國的獨立住宅,裝有20kW的太陽能板、20kW的熱泵、20kW的電鍋爐,並且搭配一個200kWh(度)的儲熱槽。該家戶有一整年必須滿足的逐時用熱需求曲線和用電需求曲線。其中,太陽能的發電可以併入大電網,賺取躉購費率(每度0.1歐元),或者直接自發自用,節省購入市電的成本(每度0.25歐元)。

 

能源管理策略一:最小化家戶支出

很明顯地,倘若沒有其他誘因的情況下,該家戶會選擇能夠最小化一年用電開銷的能源管理策略。由於該家戶沒有儲電系統,用電需求部分的最小化策略很單純:在有太陽能的時候盡可能滿足用電需求,減低對於市電的依賴。

用熱需求的部分,家戶的策略為何,則可從下表中看出端倪。由於熱泵有比電鍋爐更高的產熱效率,能源管理系統會優先選擇調度熱泵;本策略模擬結果,完全沒有用到電鍋爐。


 

至於是否會利用儲熱系統削峰填谷,則取決於儲熱時間;雖然使用太陽能運轉熱泵,每度熱能的機會成本為0.033歐元,遠低於使用市電的0.083歐元,但儲熱時間越長,中間的能量損失將會增加使用太陽能運轉熱泵的機會成本,可能使最後機會成本高於使用市電。不過在我們的案例裡,只有儲熱時間接近兩天才會發生這種狀況,因此當太陽能產電高過用電需求時,多餘的光電最後幾乎都會拿來運轉熱泵,只有極少數光電最後會併入大電網中。

能源管理策略二:最小化居家淨負載尖值

接下來,我們來看另外一種能源管理策略:最小化居家淨負載尖值。意思是,家戶的淨用電量減去光電併入大電網的絕對值要最小化。

我們先討論只最小化年淨負載尖值的策略。由於德國家戶的一年用熱和用電尖峰都在冬季,這樣的策略對於冬季的能源管理模式影響最大;相對的,它對於夏季的影響就不那麼顯著。如果也要針對夏季的淨負載尖值做出管理,則可以將能源管理策略進一步調整為最小化每日的淨負載尖值。

那麼,這樣的策略成效為何?在策略一,一年的居家淨負載尖值為25.7kW,而在策略二則降至20.1kW。之所以不能再下降的主因是因為本案例的居家沒有裝設儲電設施,所以冬季用電需求尖峰(約18kW)已經設下一個不可能下降的障礙。


另外,在策略二的情境底下,有極小的機會系統會選擇使用電鍋爐。這是因為用熱尖峰時淨負載尖值受到限制,勢必更頻繁使用儲熱系統削峰填谷。在這個情況下,如果單一時刻的熱泵達到最大運轉功率,很有可能就得使用電鍋爐。

為何需要策略二:不同能管策略對配電網的影響

由於更頻繁使用儲熱系統,在沒有其他獎勵制度下,採取能源策略二會使家戶的能源開銷成本增加;額外的能量損失,也代表供應到家戶的市電必須增加。

那麼,有甚麼理由會讓配電業者獎勵饋線用戶降低他們的淨負載尖值嗎?答案是有的,而這必須從不同能源管理策略對配電網的影響來討論。

如下圖,假設現在一條饋線接上7個用電需求、用熱需求、以及光電輸出曲線皆同前所述的住戶,並且都選擇使用了相同的能源管理策略;那麼不同能管策略對於饋線的電力品質,會產生哪些影響?


如下兩張圖,饋線最大供應電功和供應電流的部分,可以看出策略二能夠有效降低冬季最大峰值;尤其是降低每日淨負載峰值的能管策略,能夠產生最平滑的供應電供曲線。

不同策略產生的饋線最大供應電功逐時特性,一月

不同策略產生的饋線最大輸出電流逐時特性,一月


至於饋線上的壓降問題,可以看出策略二也能有效提升最小壓降;在電壓最小的家戶四,策略二降低了14%以上的最小壓降量。

不同策略產生的饋線電壓變動情況,一月


饋線要正常運作,都有電功、電流、電壓升降的限制;採用能源管理策略二,是協助配電業者穩定區域電力品質的一種方式。一個簡單的口訣是「百分之五法則」:如果一條饋線的太陽能發電量能夠智慧地削減5%,則在同樣的電力品質限制下,該饋線的太陽能裝置容量可以加倍!


延伸討論和比較

雖然我們舉的例子沒有討論電池,但在當前的國外,太陽能板搭配儲電已經是居家能源管理的基本配備,這樣的系統如果再搭配熱泵、儲熱槽等等裝置,則能管策略的彈性將更高。

若想將這個案例和台灣做比較,可能必須值得留意的地方有二:首先是德國的光電躉購費率已經低於零售電價,所以自發自用對於一般住戶具有經濟誘因;台灣雖然還不到這個階段,但大型用電戶的零售電價已經接近目前國內的光電躉購費率,所以未來類似的能源管理策略很可能會在這類型的用戶中看到。

另外一點是台灣建築沒有太多的用熱需求,而需較注意用冷需求。不過本案例中的供熱設施,除了電鍋爐以外都有相對應的供冷設施(與熱泵對應的是空調系統、與儲熱槽對應的是儲冰槽等等),因此相關的能管操作還是有值得參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