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即使是許多能源轉型的支持者,對於燃氣作為橋接能源的意義為何,也不一定了解;更遑論把燃氣和燃煤混為一談、卻沒想過核綠應該如何良好搭配的反對者了。因此,底下我要介紹燃氣設施在未來大約30年,台灣逐漸朝向100%再生能源的能源系統的過程當中,會具有的三個階段性任務...
12月10日看守德國(Germanwatch),新氣候中心(New Climate Institue)與歐洲氣候變遷行動聯盟(CAN-Europe)公布評估全球57國與歐盟的「氣候變遷表現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年度報告。可喜的是被評估的57國有31國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已開始下降。排名部分,主辦單位與往年同樣不認為有國家表現值得列入前三名,名次從第四名排起,台灣排名從去年倒數第六慘跌至倒數第三名(59)。
日本經歷哈吉貝颱風後,袋裝核廢棄物因豪雨外流,成為海外媒體的焦點。然而,關於輻射污染擴散的問題,袋裝核廢外流只是冰山一角,偌大山林裡的高濃度污染土,隨雨水沖刷擴散,才是不可收拾的大患。有學者提醒,進入災區的義工,應佩帶口罩防範。
備轉容量是電力系統中很重要的一環,筆者早前曾經撰文指出,能源轉型過程中有諸多措施,可以確保更多的再生能源不會對電力系統可靠度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然而再生能源理論上其實可以更進一步提供備轉容量,以增進電力系統可靠度。本文簡介這件事情在未來各個虛擬電廠的操作上可以如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