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調度核能機組?先撐過氣候變遷下日益頻繁的極端熱浪吧...

核能議題

關鍵字

*封面圖片:法國首都巴黎在7月25日下午4點,偵測到了42.6°C 的異常高溫,刷新歷史紀錄。
圖片來源:美聯社

 


彈性調度核能機組?先撐過氣候變遷下日益頻繁的極端熱浪吧...
德國經研院:核能昂貴且危險、並非氣候友善能源結構的選項之一


文/Tony Yen (媽盟特約撰述)

在我上一篇〈鬧夠了沒:又要核能當「基載」、又要核能彈性調度的擁核自助餐?!〉刊出以後,不少擁核網紅開始強調本來用作應急用的大幅度蒸氣控制,可以讓核能在不必改變燃料棒反應速率下,做迅速的升降載。然而這種浪費鈾燃料、又把緊急操作當常態的彈性調度方式,既昂貴又將有不少核安疑慮;更重要的是,在極端熱浪成為新氣候常態的未來,這種調度方式根本不可能大規模實行。

 


即使是正常運作下,世界各國的核能機組早就受到極端高溫熱浪影響,運轉受到限制。歐洲各國的核能機組在去年夏天就因為河水水位下降、水溫升高,而遇上不少調度困難,今年連兩次的熱浪來襲又讓歷史再度重演。法國的核能機群電力輸出從上週的40GW下降到這週三、四(7/24、7/25)的35GW,德國的核能機群電力輸出也從一週前的7.5GW降到本週的6.2GW。

法國的核能機群在熱浪期間有20部不在線上,剩下的38部機組中至少8部直接受到熱浪影響,
必須降載或關機。
這讓法國在近幾日中午用電高峰時,都必須仰賴鄰國電力進口以補足缺口,
並且他們的批售電價大漲

 

德國核能機群在過去一週電力輸出從7.5GW下降至6.2GW


在未來,如果打算讓核能依靠蒸氣控制做升降載,只會讓核能機群的排熱需求更高、在高溫時受到更多調度限制;偏偏夏季正午溫度最高時,往往也是太陽能發電最旺盛、電力系統因應殘載變動的彈性需求最高的時段,核能在未來能否勝任此一角色,實在是一大問號。核綠共存,終究只是擁核者為求核能延續,一廂情願提出的幻想。

另一方面,核能作為深度低碳的最終選項,其經濟性也日益受到質疑。主因在於,世界各地幾乎所有例子裡,核能的興建時程預算總是不斷追加,這也讓它的必要性不斷被挑戰。許多學者,包括此前我介紹過的LUT研究團隊,不斷強調100%再生能源才是深度低碳最好的路徑,他們不厭其煩在網路上和國際擁核人士們耐心溝通的努力,常常讓我汗顏、卻也覺得太浪費他們寶貴的學術生命。

面對國際上擁核人士不斷拿過時資訊和各種荒謬言論騷擾,
國際上能源轉型的學者們只得諄諄教誨,提供正確的轉型路徑觀念。資料來源


德國經研院近日發表的報告也指出核能產業從來不是因為經濟原因趨動的,而是軍工複合體下的附加產物;根據他們的分析,1951年到2017年全球總計興建的674座核反應爐中,沒有一個能以具經濟性的條件在市場競爭。亦即,全世界花了超過半個世紀,養了一個至今仍需要大量補貼的巨嬰產業;相比之下,綠能在過去十年全球性的爆炸成長下,早已從初期高度仰賴固定價格政策,到現在已經開始能和傳統發電別直接競爭的程度。兩種減碳政策選項,何者才應該繼續存續,已無需多做贅述。

 

德國經研院的報告〈昂貴且危險:核能並非氣候友善能源結構的選項之一〉指出,
目前興建1GW的新核能機組,會有負18億到負89億歐元的淨現資產。


實證上,各種發電別全球裝設量的統計數字,也只是再次印證這些學術界的研究結論。在2018年全球的280GW淨增加發電裝置容量中,太陽能就佔了102GW、風能就佔了49GW,而核能只佔5GW,這是所有主要發電別中,淨增加量最少的。說發展核能是世界趨勢,根本是世界級的假新聞,而這種自身存續都無法保證的能源別,擁核者還想拿它來養綠、拿它來當作解決氣候危機的主力?真的是天大的笑話,拜託真的別鬧了。

2018年各發電別全球淨增加裝置容量;核能是所有主要發電別中,
淨增加量最少的類別。資料來源


我由衷建議,擁核者如果真正想復興核能,就不要繼續在網路上嘴砲根本不切實際的未來技術、調度方式,甚或反過來教訓一般大眾、掩蓋核能的根本問題。他們真正該做的,是捲起袖子,或者去還有望興建核能機組的國家、真正投入在核產業,或者抵制全球方興未艾的100%綠能浪潮、推動Taiwan No. 1的100%核能認購政策,以行動支持自己最偏好的能源選項。最要不得的是檯面上很多政客,一手靠核四賺選票、一手靠綠能賺鈔票,言行不一地藉台灣的能源政策口水賺取政治資本、欺騙台灣人民,這樣真的很不OK。

歷史已經做出選擇,能源轉型的火車頭已經向前推進,想上車的請不要再背刺綠能政策,至於那些真心不想讓台灣能源系統前進到21世紀的麻煩製造者,求求你們趕快跳車。

你現在背了多少刀子,核終丟出了多少屎,歷史都會有紀錄,三十年後誰會因為新的產業而受到人們愛戴,誰會被嘲笑為食古不化的阻撓派,還用了噁心的網路暴力手段到處砍殺為了綠電努力的人,這些事情最終都會有個評價......每個人都會得到每個人的審判
Emmy 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