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減量 – 才是真正「台灣幫得上忙」

氣候變遷

確實減量 – 才是真正「台灣幫得上忙」


文/徐光蓉(媽盟常務理事) 


台灣氣候變遷表現一直在谷底徘徊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國大會(COP 27)正在埃及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民間團體看守德國也在此時(11月14日)公布全球「氣候變遷表現指標」(CCPI index)評比結果,台灣仍落在表現最差的一組,第57名。和去年相比前進一名,但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此次略過烏克蘭,總計評估59國與歐盟,占全球總排放92%;如同過往前三名從缺,所以台灣這回排名與去年(第58名)都是倒數第七名。從CCPI開始評估至今,台灣幾乎都落在最後十名內。

評估方式與過去相同分四類: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再生能源,能源使用,以及氣候政策等;前三項比重占總評分八成,依據國際能源總署(IEA)資料,從現況、趨勢、與增溫遠低於攝氏2度該有的路徑差距計算所得;占兩成評分的氣候變遷政策乃彙整各國學者專家、民間團體代表意見所得。台灣在溫室效應氣體部分排第58名 – 倒數第6; 再生能源發展第57 – 倒數第7,能源使用第54名 – 倒數第10; 只有能源政策排第42,是評比中最佳成績。



氣候政策方向模糊 缺乏具體路徑期程

雖然蔡總統於2016年提出「2025年20%再生能源發電」,2021年地球日宣示台灣「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確實跟隨著國際減緩氣候變遷的腳步,然而實際行動卻躑足不前! 2021年底再生能源發電僅佔總發電量6.0%;9月底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簡稱媽盟)的民意調查,發現僅約一成民眾正確知道台灣「2050淨零碳排」目標,顯然相關政策的宣導倡議明顯不足。

二十多年來,台灣工業、能源部門與非能源部門(石化原料為主)持續消耗六成以上進口能源,二氧化碳排放自然居高不下,近年甚至比率還增加中!草擬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以課徵碳費為主軸,冀望於未成熟的碳捕捉吸收技術,緩不濟急。國發會年初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其中2030年前能源需求持續上升,之後僅微幅下降;且未來溫室氣體目標依然沿用舊有期程-- 2030年排放比2005年減20%! 2030至2050間目標、路徑、策略一片空白,不知怎樣可能跳躍至「2050年淨零碳排」?



控制增溫在1.5度內 2030排放需減半

此次COP27討論有幾項重點:大幅提升各國2030年自願減量承諾(NDC)以避免增溫超過攝氏1.5度;要求已開發國家盡速補足承諾的每年1000億美金財務援助;損失與傷害(Loss and Damage)的財務機制能否成立等。根據學者評估,依目前排放強度,僅剩約9年就將耗盡增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可允許的CO2排放量;全球需要在2030年前將CO2排放減半,在2050年前降至零,才可能控制增溫在1.5C內! 

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若想以台灣名義提供財務援助可能很困難,也沒有人樂意協助對台灣不友善的國家;若想彰顯氣候變遷議題「台灣幫得上忙(Taiwan Can Help)」,應先從提升台灣更具野心的NDC以及2030,2040與2050的具體減量時程、策略與監督機制;從台灣落實減量帶動並協助他國減量。

過往推動再生能源只重視能見度高的大計畫,不僅常引發環境疑慮,造成投資者與在地人士間糾紛,導致計畫一再延宕;而一般民眾卻不知如何參與立見效果的中小型計畫,錯失擴展再生能源產業與降低排放的良機。最近歐洲因俄烏戰爭引起嚴重能源短缺,參考各國推動的各種節能與提高能源效率措施,就可了解台灣節能空間有多大!

只有實質的大幅的減低排放,並將台灣經驗傳遞給需要的國家,才是真正的「台灣幫得上忙」! 台灣在「氣候變遷表現指標」評比結果才可能向前提升!

 

2023 氣候變遷表現指標 (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評估結果
 

 因為2022年初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所以此次沒有評估烏克蘭,共計59國加歐盟。和以往相同,主辦單位認為沒有國家適合列入前三名,從第四名開始;丹麥與瑞典蟬聯前兩名,挪威下滑至第十名,智利躍居第六名。去年台灣曾因使用錯誤資料被排至第60名(倒數第五),經重新計算後排為第58名(倒數第七)。今年排名第57,因評比少烏克蘭一國,實際仍是倒數第七名。

評分指標分四類:

溫室效應氣體排放(40%),再生能源發展(20%),能源使用(20%)與氣候政策(20%); 前三項數據根據國際相關統計資料估計,最後一項由該國專家評估。台灣在溫室效應氣體部分排第58名 – 倒數第6; 再生能源發展第57 – 倒數第7,能源使用第54名 – 倒數第10; 只有能源政策排第42,是評比中最佳成績。

表現滑落最多是中國,從去年排名第38落至第51。雖然中國再生能源快速發展,但持續擴張油、氣與煤的開發與使用,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持續增加與減緩氣候變遷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