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
革命前奏曲》為了不增加核廢處理困難 提供民眾更健康的生活環境
台灣沒有理由重啟核電
文:徐光蓉教授/媽盟常務理事
.jpg)
既然台灣目前對低階與高階核廢都束手無策,為了降低核災發生的可能,不增加核廢處理的困難,提供民眾更健康的生活環境,
台灣沒有理由重啟核電。(圖片來源/PEXELS)
位於恆春已經停機的核能三廠是否應該重新啟動? 在各自表述的「核三重啟公投」辯論會上,最令人憂心的是支持延役方代表刻意淡化核廢料的危險與處理的困難,隨便以:「核廢料對環境無害」,「大家不該質疑美國處理核廢料的能力」搪塞。
過去台灣與美國都曾發生核廢料處理不當事件,福島核電廠的災後清理工作遙遙無期,台灣面對低階核廢已經束手無策,更別談處理高階核廢料或核災發生的善後工作;為了排除核災發生的可能,不增加核廢處理的困擾,台灣不應該重啟核電。
放射性物質對胚胎、幼童影響最大
放射性物質對人體危害,在2006年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NRC)的報告“Health Risks from Exposure to Low Levels of Ionizing Radiation, BEIR VII Phase 2”明確指出:有被暴露就會造成傷害,劑量越高影響越重;對發育中的胚胎或孩童影響最大,年紀越輕影響越嚴重。輻射對人體影響是「線性且沒有最低安全劑量(Linear No-Threshold,LNT)」是三十多年來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美國輻射防護與監測小組(NCRP),美國游離輻射生物影響委員會(BEIR)與聯合國原子輻射影響科學委員會(UNSCEAR)等國際組織共同支持的論點。
屬於高階核廢的用過燃料棒更是危險:沒有穿著防護設備者,短暫地站在未用過核燃料旁,不至於立即受到影響;但如果站在用過燃料棒旁,不到一秒鐘就去到另一個世界! 這也是為什麼高階核廢料處理需要小心謹慎。
宣稱核廢料對環境無害的人是對台灣九O年代沸沸揚揚的輻射屋事件選擇失憶。主管機關原能會早在1985年久已知台北市龍江路的「民生別墅」鋼筋輻射值超高,因為擔心輻射鋼筋是前一年被控管但消失的那批,追查下去可能反被究責,原能會於是選擇隱瞞。
1992年8月原能會因為升遷爭議,內部員工向媒體爆料,事情才被公諸於世;與核電廠員工的容許劑量相比,當時「民生別墅」內輻射高出約百倍,上廁所或搭電梯都會接受到10至30倍高的輻射劑量;另外,還有彰化幼稚園的輻射鐵窗以及桃園的九條輻射馬路等,但與台北輻射屋來源不同;全台檢測結果,總計查出300棟建築,1600戶公寓為輻射屋,受輻射暴露的民眾超過1萬3千人,至少143人罹患甲狀腺癌、淋巴癌及血癌等。
在原能會設置的嚴苛改建標準下,只有不到7%房舍重建,15%在家裡安裝鉛板屏蔽,有八成建築(含「民生別墅」)至今依舊屹立,能力有限者無奈地留在原處,不停暴露在過量的輻射下。造成輻射屋的放射性物質來源,官方說法是化學兵學校遺失的輻射源,但民間調查認為前者不足以生產如此大量的輻射鋼筋,來源應該來自台電出售的604公噸核電廠廢鐵;這事發生至今,台灣房仲業者持續提供世界獨一無二的「非輻射屋認證」服務。
貯存在蘭嶼的核廢料,全數繡蝕外露
台灣早期的低階核廢料處理,計畫先運到蘭嶼再海拋到一旁的太平洋海溝。蘭嶼貯存場於1982年5月起營運,1996年4月在居民阻止台電核廢運送船靠岸後封場,蘭嶼當時共計貯放近10萬桶低階核廢料,後續產生的核廢料就都留在三座核電廠廠區內。在高溫多濕與高鹽分的環境下,自1992年起就傳出核廢桶出現鏽蝕,水溝與海岸邊偵測到放射性物質,蘭嶼住民罹患癌症的消息越來越多:某人母親得甲狀腺癌、某長輩胃癌過世、年輕婦女長出子宮瘤等;但官方調查報告並沒顯示任何異常。2008年台電公司決定全面檢整,打開第一座壕溝,發現4200多桶廢料嚴重鏽蝕,沒有一桶完好;全場重整後多出5300桶。
台灣連低階核廢料處理都束手無策
2002年陳水扁總統成立「蘭嶼貯存場遷場推動委員會」,並曾允諾於2011年底遷出。然而,至今仍找不到低階核廢料儲存場址,三座核電廠與核能研究所都拒絕接納送出的核廢料。不曾使用過核電的達悟族人,至今無奈地與10萬多桶低階核廢料共存,不時擔心廢料桶是否再度鏽蝕破損,輻射外洩。目前台灣連低階核廢料處理都束手無策,遑論處理高階核廢料。
台灣所有核能相關設備、耗材與技術都必須向美國購置,但這與美國能否妥善使用與處理放射性物質無關。二次大戰末期一直到七O年代中期,美國政府曾以不知情弱勢民眾為對象,進行多筆放射性物質對人體影響研究:餵食核武用的鈽,或刻意使用高輻射劑量照射,提供發展障礙孩童放射性的桂格麥片,提供懷孕婦女摻放射性鐵的「維他命補品」,以及多次命令未著防護衣的士兵進入核彈試爆現場取樣等。如果放射性物質無害,這些計畫為什麼需要偷偷摸摸進行,而且只在弱勢者身上進行?
暴露劑量與癌症相關連
密蘇里州的聖路易市萬靈科化工(Mallinckrodt Chemical Works),在二次大戰期間負責產製精煉「曼哈頓計畫」所需的鈾,戰後就直接將廢棄化學品拖到冷水溪(Coldwater Creek)旁棄置,任由容器鏽蝕核廢滲入土壤。溪旁居民發現親友、鄰居甚至嬰兒罹患各種罕見疾病,許多人不到50歲過世,”整條街每一家都有人生病”。經過多年的努力,聯邦政府終於同意調查;2019年調查報告出爐,承認冷水溪附近長大的民眾可能受到較高輻射暴露,但估計增加的風險不會導致可偵測出的癌症案例增加。
不過,哈佛公衛學者於2025年7月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流行病學報告,顯示與聯邦報告截然不同的結果:與距冷水溪20公里外的居民相比較,冷水溪旁1公里內民眾罹癌症機率高44%,罹患放射性敏感的癌症機率高85%! 有顯著的暴露劑量與癌症關連。官僚們避重就輕、推卸責任、企圖掩蓋真相的文化,並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
若發生核災不只難處理,甚至會發生外交衝突
若是發生核災,產生的廢料更難處理。福島核災發生至今已過了14年,福島一號核電廠善後遇到許多未預期的困難,工作一再延後。為了阻擋大量通過受損反應爐的地下水,放沙包與冷凍土壤都失敗,收集的輻射水已多到沒有空間儲存,日本政府決定從2023年8月起為期30年,分批釋放到海洋;此舉引起鄰國不滿紛紛限制日本海產進口,導致外交衝突。
不過,堆放在破損反應爐底的41公噸沙包,含有劇毒高輻射的鈽,也成為高階核廢料;為了將來能安全取出受損反應爐中部分融化的核燃料、管線與碎片,僅實驗設計已經落後3年。東京電力公司預備每座破損機組以12到15年時間清除,不過第一座的清除工作已延到2037年之後。想在原訂期限,2051年底,完成清除,看來已是過度樂觀! 有專家認為整個福島電廠清除工作可能需要一個世紀才能完成。2019年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估計福島核災造成損失在35至81兆日圓(3150至7280億美元)間,是日本政府2016年估計的2至4倍。
不只是看得到的低階與高階放射性物質,會影響人體健康。正常運轉的核電廠也會影響下風處居民健康。前述哈佛(JAMA)研究的共同參與者之一蒙甘諾(J. J. Mangano),2002年發表比較8座美國正常運轉的核電廠在關廠前後各兩年,下風處居民健康狀況的變化。結果顯示,核電廠關廠後,下風處64公里內嬰兒死亡率下降近兩成。
卡許(P. Kaatsch)於2008年用德國1980至2003年的核電廠與週遭孩童白血症資料分析,結果發現5歲以下孩童罹患白血症機率與住家距核電廠距離有顯著關聯,距離越近生病機率愈高。2014年菲爾利(I. Fairlie)整理全球60多個有關核電廠與孩童癌症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多數研究均指出:愈靠近核電廠,孩童罹患白血症的比例愈高,包含前述的德國研究案;雖然這些核電廠都運轉正常,但電廠的輻射監測多半用年平均顯示,無法顯示偶爾釋放的高劑量輻射。
台灣對核廢料束手無策,就沒有理由重啟核電
民間團體過去屢次要求政府應該對核電廠周遭居民健康做持續性的流行病學調查,都沒成功。近年,台灣核一、核二與核三廠的關閉,應該帶來與美國關閉核電廠後類似的健康改善效果。既然台灣目前對低階與高階核廢都束手無策,為了降低核災發生的可能,不增加核廢處理的困難,提供民眾更健康的生活環境, 台灣沒有理由重啟核電。
根據《核子損害賠償法》,台灣核災理賠上限為新臺幣42億元,僅相當1.4億美元;如果災害發生在北台灣,400萬民眾每人僅分到台幣1000元;如果問題發生在南台灣,80萬民眾一人也只分到5000元台幣,能彌補甚麼? 屆時,沒有國家想要台灣製造的產品,工作機會都沒了,房價歸零還必須繼續繳房貸,核災善後處理經費還要靠民眾納稅,而口口聲聲要求「便宜核電」的富人們早已逃離台灣另起爐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