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為氣候而走 打造韌性台灣」遊行開跑記者會

為氣候而走-打造韌性台灣
聯合新聞稿
2025是台灣氣候政策的關鍵年份,台灣10個關心氣候變遷的環境團體,發起11/1「為氣候而走——打造韌性台灣」遊行,提出三大韌性主題11項訴求。在聯合國COP30大會前夕,將台灣民間期望加嚴氣候承諾,要求政府提出符合淨零路徑的2035減碳目標、堅守非核減煤的能源轉型等訴求積極表達。我們也邀請百工百業站出來,一起上街,為氣候而走,氣候調適護未來,打造韌性台灣!
三大韌性主題11大訴求,包含:
一、建構永續與世代正義韌性
1.強化非核減碳目標, 守護升溫不超過1.5°C的世界
2.落實國土規劃與協作,建構公平綠能與氣候韌性
3.善用生態專業與在地知識,共同保護、修復及經營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
4.履行兒少表意權,保障青年與未來世代的司法救濟及氣候決策參與權
5.落實污染者付費,促進產業低碳競爭力
二、強化國家安全與自主韌性
1.減少進口能源依賴,提升全民能源安全與自主
2.百工百業站出來,氣候調適護未來
三、深化民主與多元文化韌性
1.實現不遺落任何人的支持系統,捍衛地方為本與勞動尊嚴的公正轉型
2.打造最小衝突的能源路徑,深化綠能開發過程民主參與
3.從部落出發、捍衛土地主權,落實環境正義
4.拒絕戰爭加劇氣候危機,停止資助種族滅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崔愫欣強調,讓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相較於工業革命前不超過1.5°C,是國際公認的氣候安全臨界線,超過這個門檻,氣候變遷的衝擊將急遽加劇——包括極端高溫、乾旱、暴雨、海平面上升與生態崩壞,都會更頻繁、更嚴重,也更難以逆轉。
今年台灣首次與國際同步提出2035年氣候承諾,也就是國家自定貢獻目標(NDC3.0),宣示氣候行動成為國家優先政策。然而,當前的減碳目標未符合淨零路徑,也缺乏針對能源、運輸、工業等部門的明確策略與治理機制,都將削弱政策成效與社會信任。
崔愫欣強調,為了不讓地球透支,將這筆巨大的「碳債」轉嫁給未來世代,因此我們必須團結起來共同呼籲「守護升溫不超過1.5°C的世界」,這不只是技術或數字目標,而是為了確保人類社會與生態安全延續的最低底線。象徵著我們要在本世代積極減碳、淘汰化石燃料、推動公正轉型,確保地球仍是能讓孩子安心成長、萬物共存的家園。

TCAN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 趙家緯表示,政府應將2035年減量目標提升至基準年的52%,並明確訂定減量目標及策略。目前政府所提2035年減量38%的目標,將導致台灣邁向失序轉型路徑(disorderly transition),在2050年時僅能達成減量80%的成果,無法履行法定2050淨零目標。若要達此目標需加速能源轉型,並確保在未來10~15年間全面淘汰燃煤發電。面對核三重啟公投後的能源政策討論,我們也再次重申核三重啟公投已被否決,核電高成本、興建週期長、核廢料未解等疑慮,無法成為台灣氣候解方。
台灣超過一半的排放來自製造業,如何兼顧勞工權益並加速工業減碳,是氣候行動的關鍵挑戰,展現公正轉型的重要。國發會雖已成立國家公正轉型委員會,卻見預算濫竽充數、活動式社會對話機制且欠缺課責性的部會協調。本次遊行邀請勞工團體共同參與,提出「實現不遺落任何人的支持系統,捍衛地方為本與勞動尊嚴的公正轉型」訴求,呼籲政府在行動計畫中納入衝擊熱點與時程,投入資源協助受影響族群融入綠色經濟,促使企業履行公正轉型義務,並應同步提升員工技能,透過有意義的社會對話,為勞工、供應鏈與社區制定具體支持措施。

地公副執行長黃靖庭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靖庭指出,面對氣候危機,我們主張以《國土計畫法》為基礎,整合能源、農業與環境政策,建立跨部會與中央地方的協作機制;並透過公開透明的場址審議,在有序且公平的國土規劃下引導綠能發展。同時,以氣候風險盤點與土地規劃調整為前提,預先強化基礎設施,提升社會與國土的韌性。去年花蓮 0403 地震、7月的丹娜絲颱風重創南台灣、9月的馬太鞍堰塞湖災害,再再提醒政府必須將極端降雨、地質調查等長期資料加以鉤稽,納入風險評估體系。
政府各相關部會應同步善用生態專業與在地知識,制定 2030自然零損失與 2050 棲地復育路徑,建置長期監測與決策回饋機制,推動 OECM(其他有效保育地),正視原住民族對土地與傳統知識的權利,邁向生物多樣性零淨損失與淨零排放。,(落實國土規劃與協作,建構公平綠能與氣候韌性;善用生態專業與在地知識,共同保護、修復及經營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
環權會執行長涂又文
面對極端氣候造成的頻繁災害,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執行長凃又文特別呼籲政府,氣候政策必須納入原住民族的參與決策。以這次Fata’an 的救災與重建需求,可以看到族人有自主的自救行動力與社區韌性。但這個前提是部落本身有長期復振部落文化及累積處理公共事務的能量。
環權會強調,氣候危機下災害發生地,很常坐落在原鄉土地,如何打造韌性調適,不能離開文化與土地的脈絡。在平時就提供部落更多資源與空間,建立氣候調適與社區防災的對話機制; 在相關政策落實「自由、事先與知情同意」(FPIC)原則,確保部落在中繼安置、災前預防及災後重建、能源轉型中都有真正的發言權與決定權; 災害發生前的準備,比災後的臨時補救更重要。只有讓部落成為治理夥伴,捍衛原住民族的參與及自決,才是建立韌性社會、實現氣候正義的根本。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表示,極端天氣已是全行業、家庭的日常。熱浪傷工地與外送,極端豪雨淹街、攤商受損;乾旱颱風交替,農漁旅宿受挫;醫護負荷暴增,教室過熱,長者與身心障礙者最脆弱。我們認為,調適要成為地方與中央的基本功:職場防熱分級、供水與強制休息、避暑空間與彈性工時;社福盤點高風險名冊、到點關懷與藥品冷鏈;校園遮蔭通風,醫療建熱傷害應變;農漁導入耐熱品種、節水與保險。
社區與城市要「平時節能、災時可用」:公共建物裝太陽能與儲能,停電時成為避暑安心站;以白屋頂、綠化、透水鋪面降熱島;以流域治理提升排水與滯洪;醫院、長照、學校、市場備援電力與通訊。工安與再培訓、收入銜接;大型計畫揭露就業影響與在地回饋,納入工會與社區參與。今天社會需要向前一步,讓下一波熱浪與豪雨來時,社會更穩、產業不中斷、家庭不恐慌。讓我們從今天起,把口號變成工作表,把承諾變成里程碑, 誠摯邀請百工百業站出來,一起上街,為氣候而走,氣候調適護未來。

環規會秘書長陳郁屏
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陳郁屏指出,政府從2016年起積極推動能源轉型,雖然促成風、光產業的發展以及再生能源的顯著提升,卻造成越來越嚴重的衝突與相對剝奪感。近期許多的爭議事件與弊案查緝,更凸顯政府能源政策與法規的不完備,實際推動面上,缺乏尚未架構、個案資訊不透明、程序繁雜卻缺乏通盤考量,制度又未能保障及尊重在地意見的參與,都讓綠能發展失去民心。當前政府最大的挑戰,是思考如何與地方共同分擔能源轉型的責任,讓綠能發展不再只是經濟部門的責任與少數資本家的商品,而能成為地方能共同獲益的資產。我們期待與政府一起開創適合台灣的新制度,讓中央與地方可以攜手合作,讓每個社區都能因為能源民主而受惠。
媽盟秘書長黃品涵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秘書長黃品涵表示,在氣候變遷加劇、地緣政治風險提高的雙重挑戰下,所有的國家都更關注「能源」對國家安全的關鍵角色。熱浪、極端降雨、超級颱風帶來的災情,使能源基礎設施難以降溫,今年七月台灣也經歷丹娜絲風災,南部沿海電網遭到破壞。透過發展自主的能源,台灣應建構「光電與儲能」結合的韌性微電網,使家戶、農漁村、都會社區大樓、工業區有自主供電能力,國家的能源組成也應減少進口能源燃料,才能打造國安和經濟韌性。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忻儀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忻儀說明 ,丹娜絲、樺加沙颱風造成的重創,是極端氣候最直接的警訊!當我們透過氣候訴訟要求政府減碳,法官竟以『台灣本來就有很多颱風、無法證明與極端氣候有關』為由駁回。我們想請問:要經過多少災害與死傷,政府和法院才能正視危機?
我們要求落實汙染者付費,這不僅是氣候正義,更是台灣產業提升國際低碳競爭力的唯一出路。面對 AI 科技用電將大幅成長八倍的趨勢,我們要求半導體等高用電企業必須公開承諾更積極的綠電路徑圖,從『用電大戶』轉型為『綠電產消者』。政府則必須轉型制度,提供稅收抵減等支持,並解決區域用電不平衡。同時,台灣必須正視塑膠對氣候的致命威脅,國營事業如中油應立即停止不必要的產能擴張,並帶頭轉型。
台青盟共同執行長吳昀芳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共同執行長吳昀芳質疑,在做決策的時候我們有真正納入青年與未來世代的權益嗎?當我們談開發、談調適、談能源轉型時,我們習慣以經濟成長為核心指標,卻很少去計算這些決策對青年世代的長期影響。我們正在面臨的,不只是氣溫上升1.5°C的挑戰,而是一個是否仍然「以昨日的思維,解決明日問題」的抉擇。
我們看到科學園區持續擴張、天然氣仍被視為主要能源。這些決策是否真正讓我們的社會更有韌性?還是,我們正重蹈覆轍——為了眼前的經濟發展與資本累積,讓部分人可以在未來20年安然退休,卻把更極端的氣候災害、資源風險與不確定性留給青年與未來世代嗎?這是不正義的,真正的氣候行動,不只是減碳的速度,而是決策過程是否公平、是否世代共榮,氣候行動不該只是緊急應對,而應是共同想像未來的過程,讓青年參與決策,不只是世代正義,更是讓台灣能夠走向更永續、更有韌性的唯一道路。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法案政策主任劉李俊達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法案政策主任劉李俊達表示,氣候變遷導致的環境劣化,讓水資源、可耕地等資源稀缺,將讓軍事衝突更容易發生。包含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以色列在加薩的種族屠殺、緬甸軍政府對平民的攻擊行為等軍事行動,不僅本身就耗用了大量的化石燃料,更進一步破壞了能源、水利與糧食系統,進一步加劇了氣候危機與環境汙染。國際特赦組織除了要求洛克希德馬丁、波音、現代等企業停止供應以色列軍武設備與投資外,也呼籲台灣全面停止採購俄羅斯煤礦、輕油等化石燃料的採購,這些同時加劇全球暖化並資助俄羅斯入侵的作為。也台灣政府重新審議資助以色列非法屯墾區設施的政策,並嚴格檢視台灣輸往以色列軍民兩用之產品,別讓台灣成為種族滅絕的幫兇。
===========遊行資訊===========
一、時間:11 月 1 日(六)12:30 至 17:00,
二、集合地點:台北市政府東門廣場
三、遊行路線(總長2.14公里):起點市府東門廣場 —〉穿越松壽廣場公園—〉轉進香堤大道 —〉松壽路—〉松智路—〉信義路五段—〉市府路—〉松高路—〉松智路—〉終點市府東門廣場。
四、特色:分為三大區域,主舞台區安排議題短講外,也有樂團及脫口秀表演;攤位區由各民間團體組成;親子區安排環境繪本共讀、小小光電工程師體驗遊戲。

遊行官方網站:https://neti.cc/ZmEK9Lo
FB:https://www.facebook.com/tw4climate/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4climate/
遊行主辦團體(10個):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綠色和平、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
遊行協辦團體(24+持續邀請中):
荒野保護協會、環境正義基金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台灣河溪網、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財團法人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勞工陣線協會、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海線一家親環保協會、五角拌Ngóo-kak、浪人食堂、無家可歸者聯盟、萬華大水溝二手屋、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原住民族青年陣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台灣行動柴棺龜淨零棄成長推動協會、苑裡掀海風(陸續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