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島、長崎與福島 — 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介紹(下)

核能議題

※封面圖片:書籍「廣島、長崎、福島」封面,
探討受到原爆所害的日本,為何成為核電國。(來源:筑摩書房


廣島、長崎與福島
— 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介紹(下)


文:宋瑞文/媽盟特約撰述

(續前文)受到「第五福龍丸事件」的啟發,原爆倖存者於
1956年成立了反核武的日本被團協。在日本,反核運動可以大分為反核武與反核電兩種,但有時會有交集。

例如,
2014年,福島核災3年後,日本被團協發表給當時首相安倍晉三的公開信,反對核電重啟、反對核電輸出、要求能源轉型等。由於原爆倖存者跟福島核災災民都受到輻射被曝的威脅,因此在福島核災後,形成「廣島、長崎、福島」的運動口號,從輻射被曝的角度探討兩者的關係與問題。


原爆與核災

福島核災與廣島原爆,時常在汙染量上做對比。20118月,經濟産業省原子力安全・保安院發表數據,單純計算福島核災放出的銫137,為廣島原爆的168.5倍。碘1312.5倍。據20125報導,東京電力修正數據,福島核災放射性銫放出量,相當於4023顆廣島原子彈,也是車諾比核災的4倍多。

保安院表示,由於原爆有熱線、爆風與中性子線等,性質和核災不同。單純比較放射性核種的量來看影響如何,並不合理。

*圖說:核災持續汙染的例證,2021年東京都下水道污泥的輻射檢測結果,
部分樣本超過管理標準(每公斤100貝克),依法應封桶保管。(來源:桑原豐


許多人曾有疑問,廣島經過原爆現可居住,福島為何持續有人強調汙染?

對此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兒玉龍彥,曾在
20117月於國會表示,原爆經過一年後,污染量會降到1/1000,而核災經過一年後,僅僅降到1/10。如同近年爭議的福島輻射處理汙染水一般,福島核電廠至今仍不斷放出汙染,和原爆性質不同。


核事故後的健康管理

2014年,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以下簡稱為被團協)發佈對福島核災的聲明,內容除了反核電、能源轉型之外,開宗明義的第一項呼籲寫著:

「政府應該妥善安排核災災民的健康管理事宜。發給災民健康管理手冊,在必要時提供不增加災民負擔的醫療補助。」

這裡的健康管理手冊,是包括原爆在內,日本政府對核污染事故受害者提供的保障。

原爆受害者健康手冊,發給的對象包括:核子彈投下當時,身處廣島長崎市內或特定鄰近地區之直接受害者。還有兩週內身處廣島,因參與救護、醫療等而進到特定區域內(距核爆中心點約
2 公里之區域內)的人。當時與之後因參與處理屍體、救護核爆受害者等,致身體似乎受到核爆輻射感染之情況者。以及符合上述對象之胎兒。

*圖說:原爆症認定制度。最底下是進入原爆範圍的人,領有被爆者健康手冊。
中間是「撇除很明顯不是原爆輻射所致的狀況,身體機能受損的人」,可領健康管理津貼。
最上面是「就輻射致病因果而言,具有高度蓋然性的人」領有醫療特別津貼。
(來源:厚生勞動省



手冊持有人享有醫療特別補助津貼、特別補助津貼、核爆彈小頭症補助津貼等津貼。原爆倖存者的人數隨著年老而逐漸遞減,2003年時有27萬人左右,到2024年降低至10萬人左右,平均年齡高達85歲。領有津貼的人數為97405人,被認定有「原爆症」的人數有5187人。

*圖說:提供給JCO事故周圍居民的健康診斷,對象包括事故當時被要求避難的人,
以及事後一年被曝超過一毫西弗的人。(來源:日本原子力學會



值得一提的是,在著名的核事故,東海村JCO臨界事故裡,對於事故之後遭遇被曝超過(一年上限的)一毫西弗的居民與短暫停留過的人,發給健康管理手冊,提供終生健康追蹤檢查,檢查項目除了心電圖等身體基本檢查之外,還包括胃癌、乳癌等多種癌症。

對比福島核災,災後環境汙染標準,從全國標準的空間線量一年一毫西弗,提高了
20倍。除了未成年人甲狀腺檢查之外,居民沒有終生追蹤健檢,當然也沒有種種的檢查項目,藉以瞭解災後健康狀況的變化。


※本文相關編譯與轉寫,承蒙上前万由子女士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