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以降,氣候變遷假資訊的流變與散佈者

氣候變遷

※封面圖片:推特中氣候變遷假否定論社群網絡。詳細說明可參考原始報告。

 

COP26以降,氣候變遷假資訊的流變與散佈者


文/Tony Yen (媽盟特約撰述)

隨著氣候變遷相關研究和倡議深入社會,當前公然否定氣候變遷的存在已經是很罕見的懷疑論論調。然而這並不代表氣候變遷懷疑論已經消失,相關的假資訊只是以更間接的形式持續在公共討論中發酵,致使辨認和梳理更加複雜耗時。

近期由Jennie King等人撰寫的《否認、欺瞞、延遲:對COP26以降氣候假資訊的紀錄與回應》(Deny, Deceive, Delay: Documenting and Responding to Climate Disinformation at COP26 & Beyond)報告,將過去一年以來各國氣候變遷否定論的流變和散佈者做了詳細的紀錄,並且提出作者們所認為最有效的應對方式。

各種新式氣候變遷假資訊

1. 「菁英主義」與「偽善論」:這套論點中,氣候變遷議題相關的協商被視為國際政要菁英間虛偽的表演。雖然提出這些論點的個人/團體有少部分為氣候行動倡議者(綠色和平、反抗滅絕等),其中也有部分可取的分析(比如COP會場中產業代表和原住民或其他前線運動者代表的相對比例),但相關迷因絕大部分的產製和消化大多來自各國的右翼和極右翼政治運動者。

2. 「絕對主義」:這套論點可以視為氣候變遷版的whataboutism,亦即論者藉由提出(他認知中)其他國家氣候政策的失敗之處,以及偽囚徒困境[注1],來鼓吹自己國家氣候政策的無效性:畢竟「其他國家排更多碳排」,而「只有自己減碳的話只會讓地緣政治的敵國得利」。雖然報告主要針對西方國家右翼政治人物的言論,但亦有提及中國等開發中國家官方媒體對這套修辭的操作。

3. 「不可靠的再生能源」:對再生能源的可行性和建置速度提出質疑是氣候變遷假資訊中常見的論點。各國幾次和綠能無直接相關的停電事故中,這樣的論點往往被趁機推進-各國「發展再生能源太過躁進」、「往後能源供給將受限制」。這應該是報告列舉的四種懷疑論中,台灣人最熟悉的說法。

4. 「電動車是場騙局」:針對電動車的攻擊在四種氣候變遷假資訊中佔幅最少,但有日益增加的趨勢。這些論點包括「電動車仍需用化石燃料供電」、「電動車製程的能資源損耗嚴重」,目的是要散佈電動車比傳統車種不環保的假資訊。雖然電動車製程和使用過程的環保議題有其討論價值,但這些討論不應被導向阻礙運輸部門轉型的方向。



反科學、陰謀論、右翼政治運動交織的假資訊網絡

到底是那些社群網絡在產製、消化上述四種氣候變遷假資訊?報告中羅列出個在COP26前後大量發布、轉傳氣候變遷假資訊的社群網絡,他們包括歐美的反科學、陰謀論社群,以及右翼社群等等。

另一方面,核能雖然被支持者包裝成乾淨低碳的能源選項,然而他們當中最極端的基本教義派(鄙視綠能、非核不可者)和氣候變遷否定論者深厚的淵源與社群連結也在報告中被嶄露無遺-某些假資訊散佈指標網紅如謝倫伯格(Michael Shellenberger)等,便是兩個社群水乳交融的絕佳示範-他的一則「覺醒教分類」推文,在「氣候變遷」列中將「地球的氣候在過去更為安全」(注2)、「我們能透過再生能源供應全球電力」標記為「迷思」,並將「再生能源的生產和配送過程十分骯髒」、「核能很安全且乾淨」標記為「禁忌事實」。在該推文中,除了氣候變遷假資訊之外,還有針對種族主義、性別平等、犯罪等各種社會正義議題提出右翼政治運動常見的論點,以圖建立沆瀣一氣的統戰立場。

War makes strange bedfellows,而圍繞在氣候變遷周圍的「文化戰爭」(culture war)對這句西諺下了最佳註腳。否定人為氣候變遷的嚴重性和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弔詭地成為各國反科學者和核能支持者在過程中的最大公約數。



如何系統性應對氣候變遷假資訊

就像其他假資訊一樣,遏止氣候變遷假資訊的擴大流竄和負面影響,除了被動地事實查核之外,積極主動的系統性應對也很重要。否則以現況來說,謝倫伯格和他的快樂夥伴們仍能在推特上不斷產製、轉發一而再再而三遭闢謠的假資訊,即使有被標記為與事實不符也沒有證據顯示這些假資訊散播者受到更進一步的限制。

雖然臉書已經設有「氣候科學中心」等專門針對平台上氣候假資訊事實查核的單位,在COP26期間這些專業機構的觸擊率遠遠不及氣候變遷懷疑論者;不論在發文數量還是互動數等指標上,氣候變遷假資訊的散佈相較於專業資訊,都具有絕對優勢。

報告中提出不少建議,比如強化社群平台的透明度和數據可即性,以利研究者更有效地分析氣候假資訊趨勢以及演算法放大效應的重要性、限制化石燃料業者贊助的廣告、參考疫情期間作法對屢屢違規的用戶祭出強制性措施等等。

在台灣的公共討論中,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報告中提出的假資訊論點(「再生能源不可靠」),以及報告中放大假資訊的社群網絡(極力詆毀綠能的核能支持者社群);相關貼文數量和互動率上,也遠比專業機構如懂能源、風險中心的資訊傳播來得迅速巨量。系統性地改變公共討論的生態環境,顯然也是跟我們切身相關的課題。

**注1:晚近氣候政策的賽局流變漸漸有正回饋循環的跡象,不應以傳統囚徒困境觀點看待。
https://qz.com/2099301/game-theory-says-the-paris-agreement-might-be-a-climate-winner/

**注2:單純就字面上詮釋,這句話沒有太大的意義-畢竟地球的過去太過久遠,要選取一個極端氣候盛行的時段並非難事。氣候科學家和行動倡議者關注的事實是當前氣候改變的速度遠遠超過自然與人類社會能適應的程度,而這才是謝倫伯格和他的快樂夥伴們一直想讓人輕視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