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Frank von Hippel:使用過燃料棒再處理昂貴且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核能議題

關鍵字

核廢處置

根據原能會的統計,到今年四月為止,台灣三座核電廠使用過的燃料棒已經高達17,823束,其中核一廠、核二廠都面臨用過燃料池內的燃料棒密度過高,不僅無法容納下一波退出的燃料棒,也提高了核災發生的風險。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與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特別邀請國際著名的核子物理學家馮希普爾教授(Dr. Frank von Hippel)來台,舉辦「正視高階核廢的危機」講座。


 馮希普爾教授表示,核電廠使用過燃料棒這種高階核廢料管理是一個爭議性很大的問題。大家幾乎都同意放在地底深層是一種比較安全的做法,但普遍都有「不要放在我家後院」的心態。美國和台灣一樣,都有冷卻池中放置太多使用過燃料棒的問題。福島核災的經驗,大多數的專家都同意,儘速將這些使用過燃料棒移出燃料池是比較安全的做法,但是以日本為例,當地民眾會擔心在反應爐所在地的核電廠存放使用過核燃料的乾式貯存桶,可能從暫時貯存變成永久貯存。所以美國正在討論替用過燃料棒設置一處專用的集中貯存場的中期核廢處置方案。



法國、日本的核廢料曾經採再處理的方式,因為這是讓核廢料暫時存放在核電廠外面,對再處地區的社區來說,他們願意接受的理由是,增加了當地的就業機會。但是處理之後應該放在哪裡,是日本現在頭痛的問題。而且再處理是一種非常昂貴的程序,取出鈽再製成新的燃料棒的費用,比一般燃料棒貴10倍。

與會有民眾對核二廠一號機因為燃料池爆滿,台電將護箱裝載池改裝為燃料池一事表示擔憂;也有民眾擔憂核一廠二號機降載運轉以延長運轉天數的安全性。馮希普爾教授很坦白地說,美國不會允許反應爐內的核燃料無處可退還運轉;美國核電廠不會因為水池放滿用過燃料棒而把裝載池拿來改裝繼續放。他不能確定核電廠為了延長運轉天數而降載運轉是否安全,他知道台灣的核電廠在做這些美國核電廠不可能做的事 。

講者簡歷:
Von Hippel 教授是位著名的核子物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資深物理研究員暨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退休教授;1975年與其他學者共同創立了今天的普林斯頓大學科學與全球安全研究計畫 (Program on Science and Global Security)。
 
1983年至1990年,von Hippel 教授與俄羅斯總統Gorbachev的科學顧問 Evgenyi Velikhov發展出一系列計畫,成功地終結核武試爆,結束素鈽與武器級高濃度鈾的生產,以及削減過多的核子武器用物質。
 
2006年von Hippel 教授與一群學者共同設置國際分裂物質小組(International Panel on Fissile Materials, IPFM),並在最初的九年擔任共同主持人。現在IPFM有來自18個國家的專家,研究如何減少國際核子武器物質 (鈽與高濃縮鈾),減少這些核武級物質存放地點的各種可能方案。
 
Von Hippel 教授從卡特總統開始,不時提供美國政府及國會對於核子安全方面問題建言。1994-1994年間曾擔任白宮科學技術政策辦公室的國家安全助理局長,在美國-俄羅斯合作減少核武威脅計畫中擔任極為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