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幾乎全員簽署的NPT條約 諾貝爾獎提名NGO與會

核能議題

※封面圖片:不只是大國博弈,小國也有發言機會的「核不擴散條約會議」。
(來源:聯合國


聯合國幾乎全員簽署的NPT條約 諾貝爾獎提名NGO與會


文/宋瑞文(媽盟特約撰述)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俄羅斯動用核武的可能性,一直都是各國政府密切關注的焦點。1991年冷戰結束之後,沉寂已久的核武陰影,再次籠罩世人。


NPT條約會議

另一方面,今年8月底在紐約,長期以來追求縮減核武的「核不擴散條約會議」(The Tenth Review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該條約簡稱為NPT條約),因俄羅斯反對烏克蘭核電安危等問題,未能達成共識,繼上次2016年會議之後再次「失敗」。

作為原爆受害國的日本,多數媒體對這場會議提供解說與報導。長年關注的民間組織「核武廢絕NGO聯絡會」,也在現場為世人帶來第一手的深入分析。

自1970年生效的「核不擴散條約」,對於當時擁有核武的五個國家,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中國,在認可其擁有核武的同時,也賦予他們縮減核武的義務。另一方面,其他簽署的國家則禁止製造或取得核武,藉此達成「核不擴散」的目標。

目前,幾乎聯合國所有的加盟國家,多達191個國家或地區,都簽署了這項條約。許多國家的官員或民間組織,就自己國家的立場,發表對核武或核污染的意見,或在場外活動交流。

日本派出外務副大臣武井俊輔與會,並由首相岸田文雄在線上發表演說;中國代表在場中譴責福島輻射污染水的排放;美國「詹姆士.馬丁禁止核武擴散研究中心」(James Martin 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CNS)接受「核武廢絕NGO聯絡會」專訪,多個國際非核團體在場外遊行抗議,或在世界各地舉辦相關活動,在不同層次與地域之間進行交流。

「核武廢絕NGO聯絡會」(Japan NGO Network for Nuclear Weapons Abolition),其共同代表來自六個日本志在廢絕核武的團體,包括「廢絕核武廣島之會」、「日本反核法律家協會」、「日本原子彈氫彈被害者團體協議會」(Japan Confederation of A- and H-Bomb Sufferers Organizations),後者曾三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比照其他廢絕核武相關的國際會議,這次「核不擴散條約」會議舉行期間「核武廢絕NGO聯絡會」也派出事務局工作人員前往交流與採訪報導。在此之前,他們參加了今年6月於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禁止核武器條約》(Treaty on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簡稱為TPNW)會議

關於縮減核武的國際行動,坊間報導多把焦點放在核武大國之間的博弈,較少關注受核武/試爆影響的聲音。1945年,日本一艘遠洋鮪魚漁船「第五福龍丸」,遭到美國試爆氫彈產生的輻射污染,船上許多船員事後出現頭痛、嘔吐、牙齦出血、脫毛等急性輻射症狀,甚至有人死亡。日本著名的怪獸電影《哥吉拉》(ゴジラ)曾影射這起事件。

2022年10月,台灣國立中山大學發布新聞稿指出,60年前美俄核彈試爆在黑潮深水層遺留大量放射性銫137」。研究團隊推測,台灣東北角屬海洋重要湧升地區,銫137可能會從海洋深處湧升至表層水深約20公尺處,被藻類、海洋生物吸收。

對於核試爆的輻射污染,國際社會曾有作為。1963年,蘇聯(俄羅斯)、英國和美國簽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Partial Test Ban Treaty,簡稱為PTBT),限制核武試驗。然而,《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Comprehensive Nuclear Test Ban Treaty,簡稱CTBT)至今尚未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