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日本政府為了推動ZEH普及,自2016年起,公開招募所謂的「ZEH builder」(ZEH建商),意指能夠在2020之前,新建客製住宅ZEH在50%(ZEH比例)以上的建商。
由於住商部門是一般民眾的生活環境,也是最容易感受到減碳、節電政策的部分,特別是建築能效,還關係到民眾的健康。以下就以住宅的建築能效(建築物節約能源設計標準)為主題,參照外國的他山之石,認識台灣政府著力之處以及還能再進步的地方。
位於恆春已經停機的核能三廠是否應該重新啟動? 在各自表述的「核三重啟公投」辯論會上,最令人憂心的是支持延役方代表刻意淡化核廢料的危險與處理的困難,隨便以:「核廢料對環境無害」,「大家不該質疑美國處理核廢料的能力」搪塞。
輻射污染土再利用的方式,是在周圍包覆一般土壤以降低輻射,若遇豪雨或地震,恐造成外露。而一般放射性廢棄物移出廠外的標準(下圖)為放射性銫每公斤100貝克,僅有輻射污染土再利用標準(每公斤8000貝克)的1/80。
福島核災後,為了去除輻射污染,衍生大量無處可去的輻射污染土。雪上加霜的是,2025年5月,由NHK對其他縣市政府做的問卷調查卻顯示,不管是再利用或者最終儲存,沒有一個地方政府表明願意接受。
在日本建築節能標章中間的部分是隔熱性能,用來判斷「熱能從建築內部逸失出去的容易程度」與「外面日照的熱能容易進入建築內部的程度」。
許多人飽受睡眠品質不好的困擾,但不知降低室內溫差或許可以改善。在日本,購買房屋的消費者,可以從一小張簡易的圖表,一目瞭然地了解房屋的節能性能,挑選節能性能好,能夠保持室內恆溫,提升睡眠品質的好房子。
夏天才開始,致命的熱浪襲捲南歐,西班牙、葡萄牙與法國多處氣溫已超過攝氏40度,義大利部分地區禁止午後戶外工作;希臘、土耳其野火肆掠,數萬民眾緊急撤離家園;南半球智利、阿根廷與烏拉圭多處氣溫驟降至零下,發生多起遊民凍死街頭,政府為維持民眾取暖需求開始限制工業用電。
在台灣被誤會成解決核廢問題的「再處理」,在日本挫折連連,也不是世界處理核廢的主流方法。
在台灣,提到高階核廢料何去何從,常有民眾因為流言誤導,以為核廢可以透過「再處理」解決。
然而,所謂的「再處理」不代表核廢就會消失,甚至還會衍生其他核廢。最近,一份從日本送往國外再處理之後的核廢回國,遭到地方政府拒收...
《地球燒緩慢》是媽媽氣候行動聯盟於podcast頻道推出的節目。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在2022年正式改名為#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希望更貼近大家的生活如氣候變遷、能源政策,特別是氣候行動!
一直到六月,淨零列車將開到全台各地的校園,和不同年齡層的同學們分享更多淨零知識!
在這兩年蔚為話題,進入一般民眾生活的生成式AI,給運算處理的數據中心增加了用電需求。而在日本的北海道,許多公司前來設置100%使用綠電的數據中心;為追求所謂的「綠色數據中心」,諸多日本知名企業還組成研究節能技術的組織。
2024年經濟部公布的「AI用電5年成長8倍」,給許多人留下「AI用電很兇、用電可能吃緊」的印象。與此同時,日本關於數據中心節能或者100%使用綠電的進展也消息不斷。
教宗方濟各對於福島核災與能源轉型的關切,並不僅只於2019年時訪問日本的行程。早在2015年,教宗收到來自日本公民記者MAKO與災民愛澤卓見的信件之後,大約過了兩個月,後者就收到了教宗的回信。
梵蒂岡在4月21日發佈羅馬教宗方濟各逝世的消息。作為天主教最高領導人物與對世界深遠的影響力,各界自然展開追思與評價。而在核電、核災等議題,方濟各也曾留下評論,在他死後再一次地引起世人回想。
5月17日核能三廠二號機運轉滿40年,運轉執照到期,正式停機準備除役。停機前核能僅提供全台不及3%電力,停機減少的發電量很容易由其他電廠補足。